English

电脑把人带向何方

1999-04-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康慨 我有话说

现在30岁左右的读者,一定和我一样,都经历过一个科幻的幼年时代。那时我们津津乐道的是叶永烈写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和一本叫《我们爱科学》的少儿科普杂志,看的是能把人脸取下来的“可怕的”美国电影《未来世界》。而与此同时,我们的父母也在废寝忘食地捧读阿西莫夫们的科幻小说。但似乎没人能够想到电脑会像今天这样如此广泛地深入我们的生活,即使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也难以想象今天他们的机器所扮演的角色。

电脑会比现在更多地介入我们的生活吗?当然会,但是这种介入会达到什么程度,也许人人都能够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想象,可大多数人的想象大概都来自于银幕,诸如《2001年太空历险》、《未来战士》、《铁甲威龙》、《星际舰队》,甚至是《铁臂阿童木》和《变形金刚》,有没有人去留神聆听一下来自科学家们的声音呢?

我们知道,国外的科学家很乐于给普通读者写书,即使是最深奥学科的研究者也不例外。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近来国内翻译出版了很多经典的科普著作,但是对于电脑和它必将带来的技术革命,以及对人类未来生活影响方面的关注似乎还很不够。当然,比起那些经典来,引进新书要冒更多的风险,但是考虑到我们读者的需要,给他们一个科学、乐观的将来,总比让他们耽于对《未来战士》所描绘的可怕图景的担心要好的多吧。

我们所选择的这五本书都是关于电脑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未来方面的最新出版物,其作者也大都是相关学科的理论权威,熟知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理论动向,因而能够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未来景象。

一只会思考的鞋

《当物体开始思考》(WhenThingsStarttoThink)

作者:尼尔·格申费尔德(NeilA.Gershenfeld)

这是今年1月才出版的新书,作者格申费尔德是颇负盛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主任,现在他也加入了现代科技预言家的行列。这样的预言是建立在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之上,他领导的这个媒体实验室正在研究开发一些诸如电子大提琴和可穿戴电脑之类的奇妙玩意儿,纽约时报的书评因此开玩笑地说作者有给自己“做广告”之嫌。

在简单回顾了电脑技术的发展历史后,格申费尔德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数字时代是不成熟,甚至是令人讨厌的。PC已经像老式的打字机一样过时了,即使是互联网也暴露出幼稚之处。人类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对每个人来说都具有交互性的可亲近的数字时代,而现在的这场数字化革命则不过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

格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时代的美好图景:将来的数字化图书将完全是交互式的,可以让你真切地找到“书里乾坤大”的感觉;智能钱币也将完全私人化和个性化,并且能用多种方式进行消费;数字化教育将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式教学。一个全新的带有声音、图象甚至触觉的多维数字化时代将取代现有的二维数字世界。

听了格先生所讲的这一切,很多人一定担心这一天会不会来得太快,改变得又太多呢?人们也许会无法适应整天被冷冰冰的机器包围着的生活。对此,格申费尔德说,这样一个数字化的世界将与自然和谐相处,技术将是非常人性化的,只会让我们的世界越变越好,而不会取而代之。最终,解决问题的还将是人而不是机器。

本书的封面似乎是一只会思考的鞋,它在想些什么呢?但现在的人恐怕还无法猜透一只鞋的心思,也许它在想另一只鞋吧。

更深更深更深的蓝

《有灵机器的时代:当电脑比人更聪明》(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When Computers Exceed Human Intelligence)

作者:雷·科茨威尔(Ray Kurzweil)

尽管IBM的巨型电脑“深蓝”在棋盘上打败了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但大多数人还在为自己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而沾沾自喜。可要是反过来想一想,既然人这么聪明,那么他是否会发明出比自己更聪明的机器来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大部分人的选择想必是现在就把这机器的插头拔掉。

科茨威尔预言,最迟在2020年电脑的计算能力就会超过人脑。根据他称之为“时间和混沌规则”的理论,在科技进化的漩涡中,任何意外都可能发生,而且这类事件会来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猛烈。这意味着我们最好学会怎样对付随时可能会出现的有自己意识的机器,它们将不仅仅满足于在象棋比赛中打败我们,而很可能会向我们要求公民权利,说不定还会主动去做一番扬名立万的伟大事业。《在线》的评论说:“当然,这些我们早都听说过了,但科茨威尔带来的东西是严肃而清醒的。”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科先生不是胡说八道。

《有灵机器的时代》一点儿也不晦涩难懂,尽管作者研究了多年的意识理论,但你完全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一个在相关哲学和科技思想方面的初级读本,通过它可以了解很多诸如熵、混沌、宇宙大爆炸、量子理论、DNA电脑、神经网络、遗传法则等的一般性知识。电脑狂会很喜欢它,科幻小说作家也能从中找到灵感。

看过本书后,也许当你在某一天晚上打开电脑,听到它温文尔雅地说“你好”的时候,就不会过于吃惊了。

达尔文绝不会想到的

《人性之上:数字化革命和未来的精神》(Beyond Humanity:Cyberevolution and Future Minds)

作者:格里高利·保罗,厄尔·考克斯(Gregory S.Paul,Earl Cox)

首先,这两位作者的职业组合就很有意思,一位是古生物学家,一位是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领袖。这两个学科的人凑在一块,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150年前,达尔文认识到,“生物”的进化是我们这个星球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时至今日,我们却不得不面对即将发生的一切:机器的不断进化所改变的将不仅是我们的世界,还有我们的思维。如果我们很快就教会了电脑去思考,21世纪的社会又将有怎样的事情发生呢?

书中在多处谈到了“nanotechnology”,这个词在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极细微的科技”,这一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将使人类制造出极为丰富却几乎免费的食品,也许还会使我们永远年轻。作者预言,这一切很有可能在今后的50年内变为现实,而他们的这本书,无疑将是你进入未来世界最好的地图。

关于未来战士的乐观故事

《机器人:通往非凡思维的纯粹机器》(Robot:Mere Machine to Transcendent Mind)

作者:汉斯·莫拉维奇(Hans P.Moravec)

在不会太远的将来,有着超人智力的机器人将接过人类手中的指挥棒,肩负着开拓外空领地的神圣使命,领导一支庞大的星际舰队驶向茫茫无际的宇宙深处。

如果单看上述的提要,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本《星球大战》一类的科幻小说,作者也跟H.G.威尔斯或阿西莫夫这样的科幻作家差不了多少,但莫拉维奇先生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教授,他的这本书可一点也没有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的意思。

与成千上万的科幻小说不同,莫教授的这本书先从当代机器人技术的最新成果开始,大胆预测了未来40年内机器人发展的可能图景。由于超级智能的出现,富于创造性并且有完备情感的“数字生物”(cyberbeing)将使人类有望在下个世纪中叶摆脱劳作之苦,甚至将远航太空。

莫教授对他的研究充满乐观主义的憧憬,但大多数人对机器人变成有灵生物的后果可能会是担心多过欣慰,因为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未来战士》所描绘的可怕图景还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在人脑之外构建独立意识

《意识社会》(The Society of Mind)

作者: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

对一些人工智能(AI)的研究者来说,明斯基的这本书可能离现在硬件技术的发展太远了,他在书中表述的想法显然还有待进一步的实现。但这并不妨碍本书成为目前人工智能理论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其实早在本书发表之前多年,明斯基已经是AI有关原理的诸教父之一了。

在本书中,明斯基提出了一个人类意识如何独立工作的抽象模型,他认为,人的意识仿佛一个小“社会”,由许许多多非常细小的、无意识的“代理者”(agents)组成,而意识则产生于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那么,如果我们制造了这些代理者并使它们之间以某种形式相互联通,是不是就能另外构造一个独立于人体之外的意识呢?对此,明斯基本人倒是没提出什么明确的建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